第102章(2 / 5)
到阳山市的肯定,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主题正好的迎合了这个时代,符合七十年代样板化的创作模式。
但是刘悠悠的父亲因为横扫牛鬼蛇神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继而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失去生命,这对于刘悠悠的影响是巨大的,温欣现在读刘悠悠新写的诗歌,多为在阳石子的所见所闻,一花一叶,十分朴素的东西均可入诗,诗中还带着些脉脉温情,显得自由而有灵气。
但这样的灵气在七十年代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她也往一些期刊寄过几次稿件,但是无一不是杳无音信。这也不难理解,温欣看过几个报纸,凡是报纸上的小诗基本上都是抒情政治的,她这种诗自然是没什么出路的。
温欣把这问题跟刘悠悠说了,但是刘悠悠好像受了自家父亲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又叛逆,还持之以恒的写诗,并且绝不迎合报纸,虽然没有一首诗被采纳,但是她出入阳山镇上的时间更勤了,有时候下了工还要借温欣家的自行车,就为了上去寄一封信。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刘悠的回响并不是来自于七十年代的正统报社期刊,而是来自于一群野生的诗人作家群体。
温欣在原来的世界也不太了解七十年代的文学圈子,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愈发能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在“地上”政治文学大肆横行的同时,一种“地下文学”也在暗流汹涌。被劳动改造的各种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知青们,苦涩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的热情,这些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首开新诗潮,在各自贫苦的劳动生活中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是诗歌和个体的尊严。
温欣对这个新文学圈子的了解自然是通过刘悠悠,温欣那天挺着大肚子在村里闲逛正好逛到刘悠悠那边的地里,刘悠悠正抱着几张信纸露出一个幸福的笑容,温欣这才正式认识到了这个萌芽成长在七十年代,对后世诗坛有重要影响的群体。
因为这些诗人这时候还没有办法公然发表诗歌,但是这样的地下交流群体已然诞生,大家通过书信交流写诗心得,把各自的诗相互传抄交流,达到了以诗会友的目的。
温欣知道,刘悠悠找到了同类,他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却可以分享诗歌,交流心灵,相当于刘悠悠交了一群笔友,大家在共同建设的这个地下小圈子里,感受文艺的幸福。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