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归路难(5 / 6)
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不过我想要的内容,却迟迟没有结果。
这时,一个来自遥远高原之地的消息,却抢先了一步,沿着青海以西,翻越赤岭天险的信号传递线路,抵达了我这里。
“吐蕃余孽,再生变乱”
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年吐蕃故地上的各族势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对大唐的依附性,却是在逐年进一步步加强。
道理也很简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吐蕃治下的旧族,习惯了来自大唐的文化、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出之后,就很难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回到原本茹毛饮血,游牧不定的旧日传统中去。
但是高原本地又是以苦寒贫瘠着称,除了部分金属矿藏外,相对河西、陇右之类的低地来说,可以说是物产极端匮乏的地区,因此他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从农具、容器到茶盐酒水,绝大多数都得靠外来输入。
因此,包括上下苏毗,羊同的象雄国,山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