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决战(二)(3 / 12)
员一声令下,士兵们便一齐用力拉绳,放石弹的一端被讯速抛起,石弹便被跑出去。
在《范蠡兵法》中有着关于炮的最早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千步。”
在汉代著名的官度之战中有,曹操曾用霹雳车击败袁绍,这种霹雳车就是古代的石炮。
东晋时杜驰曾把抛石器械装上战舰用之于水战。至唐代,使用抛石机逐渐增多,如史书上有“李光弻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数十人”的记载。但是到宋代之前石炮使用规模有限,也没有专门操纵炮架的兵士。
宋代是中国的抛石机使用的鼎盛时期,在一次作战中使用百具以上战例已屡见不鲜。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代,以火药喷射的火炮开始出现,石炮的时代逐步成为历史。
公元9世纪,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出现必然导致火药武器的诞生。火药用于军事后,人们把火药做成火药弹,代替石块,由抛石机发射出去,这便是原始的火炮雏形。
这种原始的火药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北宋曾公亮等人于1044年编著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里,就已经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相当复杂的火炮火药的配制方法。
中国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药燃烧形成的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铳。据记载,宋代早期的火铳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这种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烧毁,不能长期使用,因而在宋朝后期或元代早期,中国人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这种火器口径较大。发射前从管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管子的后端装入引线,发射时,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气压,将弹丸从管口喷射出去。
铳的头部象大碗,用来放置石弹,铳身放火药,并有火眼用以点火。铳尾为筒形空口,两边各有一孔,以便用销钉固定,表明它是装在木架上发射的。
到了明朝,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郎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即短管加农炮,约在正德末年,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也称为红衣大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