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6 / 10)
其实刘楠现在已经长进许多了,太子应该做的工作,他一样没落下,虽然那不是他喜欢做的事情,可为了自己所爱的家人,刘楠愿意去尽自己的努力。
虽然没办法上战场了,但刘楠并没有忘记自己毕生的梦想,闲暇之余基本都将一腔精力用在改进军械上头,刘桢还知道他与一帮匠人最近甚至已经把马鞍和马镫给琢磨出来了。
匈奴人自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马上作战对他们而言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可对中原人来说却非如此。双方骑兵上的实力悬殊,也是每次战争屡屡吃亏的重要原因。马鞍和马镫的具体发明年代,刘桢并不太清楚,但在她所生活的秦朝末年,却还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存在。
她虽然不知道马鞍和马镫的具体构造,但大致雏形总还是能画出来的,在当了公主,实现理想有了基础条件之后,刘桢就曾想过将这两样东西提前发明出来,但是在她将这个想法透露给官方作坊的匠人们之后,才发现早在她提出这个想法之前,刘远就已经开始命人改进中原骑兵的装备,使士兵们更加适应马背上的战术。
但是后来接二连三,先是诸侯王造反,又是匈奴进犯,战争需要大量兵器,这件事就耽误了下来,直到现在,刘楠接掌了此事,继续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他这种上过战场的实践派,肯定跟刘桢这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派不同,马鞍的质地与形状要如何改造能让士兵更加适应战场上长时间的坐骑和变换姿势,马鞍两端应平坦或者翘起,马镫又要以何种形式来设计才能更好地固定双足,这些都不是刘桢嘴皮上下一碰就能完事的,匠人们需要制作出来一一实践,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最好结论。
在刘楠的主持下,如今的马鞍与马镫已经有了完整的形制,所差的,仅仅是批量生产,以及训练出一批习惯适应这两样新事物的精锐骑兵。
有了马鞍与马镫,士兵就等于有了道具加成,训练起来事半功倍,只要假以时日,中原骑兵未必就比匈奴骑兵差到哪里去。
但现在还有很关键的问题,国库没钱了。
原本那仅存的十万金悉数给了匈奴人,由于朝廷实行轻徭薄赋,这两年收上来的钱,一是用于吏俸,二用于修缮宫室城池,三用于每年各地赈灾,还有零零总总许多日常开支,现在的朝廷,是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
马鞍和马镫的大规模生产,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的诞生,都需要用钱来堆砌,这才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