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番外一(1 / 5)
1990年9月, 京大新生军训刚刚结束,历史系一年级黎芸芸和室友邱玉芝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脸上还带着新生特有的兴奋神色。
“今天赵教授的课,人肯定很多, 我们得快点了。”黎芸芸是京城人,有不少学长考上京大, 对于历史系的情况比较了解。
据说, 当初赵丽芳教授在京大读研究生当助教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其他学校或者其他专业的学生来旁听她的课程。后来她在中科院读完博士回京大任教之后, 课堂就几乎是节节爆满,就连小班课都有人找上门去申请旁听。
今天这节课是赵教授给京大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国际关系史》, 她们一年级是没有资格选修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两个自发地去旁听。
害怕旁听的人太多抢不到座位,两个人吃了午饭就往教室进发。
邱玉芝加快了步伐:“我就是看了赵教授的《中国崛起》那本书,才决定考京大历史系的。”
听到《中国崛起》这个名字, 黎芸芸的神情也明显激动起来:“对!我也喜欢这本书!”她对邱玉芝挤了挤眼睛,得意地说, “我还有赵教授亲自签名的版本呢。”
邱玉芝哇了一声, 显然十分羡慕:“在京城就是好。”她一手握着拳,“你说,要是我回头课间拿了书去请赵教授签名,她会不会同意?”
“赵教授人很好的,又漂亮又和气,你只要不过分, 她肯定会同意。”黎芸芸翘起了嘴角,“要是我能有赵教授这样的成就不,哪怕是只写出一本《中国崛起》这样的书,我肯定都骄傲死了!可是赵教授又是拿文学奖,又是拿出版署奖励,又是跟着国家领导出使国外,却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我爷爷说了,让我来京大历史系,就是想要我好好跟着人家赵教授学学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
邱玉芝连连点头,真的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辈子只要写出一本《中国崛起》这样的书,就已经足够躺着吃到老死了。
现在整个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几个没读过这本书的。哪怕是对这本书的观点未必完全认同的一些学者,也都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中充满了真知灼见,值得最高的评价。尤其是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检验,作者的很多观点一一被证明无误后,人们对于这本书更是越来越看重。
“立足于世界□□势,寻求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兼顾高度、深度和时间跨度的历史着作。而且更关键的是,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