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众大佬齐聚名人访谈录(2 / 3)
刊发布新闻时,能不用都尽量都书写官员真名,以防落个诽谤朝臣的罪名。
以姓氏、衙门区分只是其中一个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籍贯序齿之分,有时碰上些个性鲜明,具有显著特征,或者做了什么知名事迹的的官员,小报们也会以此来代替称呼。
如兵部一位郎中,以年青时做了一首八喜诗而闻名,于是,当小报有需要提及他时,就称呼他为八喜郎中,或者是写出八喜诗的官员代称。
再比如,有某位官员在当地籍贯很有代表性的话,也可以姓氏后面加籍贯州府代称,如张济阳,李合肥等等………
其实说起来,这就是个虚假的障眼法,蛋疼且不实用,但大环境如此,如果想平平安安的经营报社,就不得不遵守这些规则。
除非报社背后的东家是马晋,可以一定程度的无视这些限制规定。
…………
书回正文,也正是因为这些小报们的推波助澜,《杂志》下一刊的名人访谈录逐渐开始引起读者们的注意。
《杂志》自景康十九年七月初一开刊,至今已近七年,而名人访谈录这个板块,也跟着开办了近七年。
从第一刊梅方开始,每一到两刊,名人访谈录都要采访一个闻名京城的名人,甚至于后几年,随着《杂志》销量遍布天下,名人访谈录所访问的对象也开始不仅限于京城一地,而是逐渐向整个大乾的知名人群中扩散。
在这近七年里,参与名人访谈录访问的有名伶、豪商、大将军、尚书、巡抚、大书法家、诗人、神童、医仙、文豪、江湖巨擎、佛门高僧、道家全真、甚至还有远渡重洋而来大乾做生意的洋人。
不管三教九流,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是名人,且从未表示过不近朝廷的态度和言论,名人访谈录都会予以采访?
可以说,很多被采访的人都凭借着这个访问,继而名声大噪,闻名天下,将自己的人气地位推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名人访谈录也让很多黎民百姓们,认识了解了大乾最顶尖一批名人的事迹和想法,并从这些名人精英的事迹想法中有所领悟,而后赋予实践,获得不菲的回报………
当然,这些人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人观看名人访谈录还是抱着是消遣娱乐的目的。
大家都想看看那些大官富商们谈吐性情如何,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思考事情的方式,和自己这些普通老百姓不同之处在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