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走向大同(大结局)(3 / 8)
除了美洲之外,中华民国在其他各州都拥有大量的岛屿。
这些岛屿原先是大量被英法占据的,但都被中华民国所攫取。
中华民国向美洲领土上移民的人口不断的增长,两年下来已经移民了五千万人口。大量混得不好的公民都选择移民到山姆帝国。而加拿大则成为了一个隐居的好地方。
中华民国一方面大规模向各国投资矿产,并不断加大进口,一方面开始不断缩减自身的矿产开采规模。
同时不断缩减无法机械化种植的农业作物,将这些产业交给其他国家去生产,而中华民国则大规模的生产可机械化种植的作物。
全球海运被中华民国所垄断,德国只能靠边站。国际航空也开始建设。
中华民国庞大的资本输出,也带动了中华民国的经济。首先是钢铁出口迅猛增长,各国的建设都是离不开钢铁的。同时汽车出口迅猛增长,各国的富人都要汽车,而当前全世界能向国际市场上提供汽车的只剩下了中华民国。电器同样也是如此。
此时的世界,欧洲的工业体系已被摧毁,美洲的工业体系也被摧毁,剩下一个德国孤立,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只有中华民国。
同时中华民国还向世界输出大量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等。
中华民国的制造业一片繁荣,就业率非常高。如此一来,又带动了内部的建设,老百姓开始真正考虑要盖一个能长期居住,又环境优美的房子。房地产也非常兴盛。
同时中华民国还垄断了充满暴利的国际金融业。
中华民国的公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了新一轮的全民汽车消费。整个社会繁荣得一塌糊涂。
中华民国的老百姓从未过上如此好的生活,八个小时工作制,而且教育、医疗、退休福利陆续增加,住房方面只需要3年工资就可以购买一套商品房,汽车、电器也很便宜,如果嫌钱多也有高级货。
电费、石油价格都很低。中华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不过这些石油陆续不开采了,而是开采其他国家的石油。煤炭也是如此。而投资多了,产出多于需求的话,就会造成价格低廉,中华民国逐步减少原材料开采规模,始终让国际原材料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低廉的程度。
因为这个时代各个落后国家的制造业还未发展起来,加上其他国家的原材料也未大规模的开采一空,因此中华民国不需要提高原材料价格。而只有中华民国能出产的原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