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狂澜(中)(8 / 12)
两银子。”
朱一冯作为福建巡抚,福宁镇的基本数字他心里也有数:“嗯,黄帅说的不错,那五万兵一个月就是十万两银子,一年就要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募兵还要给五两银子的安家费,这就又是二十五万两,嗯,我们要尽快拿出来五十万两银子,一年之内总共需要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黄石提出可以利用军票节约一部分,如果全部用银币结算的话,一年只要大约一百万两白银就够了,而且福宁镇自己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两个人算了又算,最后主要的粮饷还是福建省拿大头,第一年至少要七十万两白银,第二年也不可能少于这个数字。
“这可如何是好啊,朝廷已经下令停收海税了。”如果不停收海税的话,福建大概还可以从漳州、泉州得到每月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这笔钱原本就有很大一笔是拨给福宁镇用来维持水师的,只是现在已经指望不上。不等黄石回答,朱一冯就自顾自地低头盘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抬头说道:“唯今之计,只有加靖海赋了。”
根据朱一冯的计算,他可以给商人、市民加一些额外特别税,全省一年怎么也能敲诈出二十万两来,而剩下的五十万两朱一冯打算通过靖海赋和火耗的名义转嫁到农民头上,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打算多收一点:“采用一条鞭例,每亩加收……”
黄石对这个计划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他认为农民可能根本就缴不出,而且一收几十万两白银的加赋,地方官员要是不从中盘剥一番才怪呢。实际上朱一冯也认为老百姓一年辛苦的结余可能还比不上这笔税,福建的粮食亩产量一直不高,沿海农民都要一边种地、一边出海打鱼来维持生计。
现在为了对抗海贼,福宁军和福建布政司很可能还要对闽海实行戒严和禁海,这更会让农民和渔民受到损失。而且如果对市民和商人加征赋税的话,也会引起商业受损,加上海贼和朝廷的戒严、海禁,商人估计更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不过朱一冯认为老百姓的钱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就总能抠出来:“小民一般也都有些积蓄,实在不行也有家产可以典当,只要黄帅能在两年内平定海寇,本官想这点钱他们还是拿得出来的。”
黄石却听得暗自摇头。
现在郑一官为了收集情报,故意做出慷慨大方的姿态,遇见书生会给些赶考的银子,遇见穷人还会施舍一些铜板,还花重金收买了不少细作,以致出现了百姓“德贼,以附贼为志”的行为。
但这种人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