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父兄(下)(2 / 4)
封赏,我早备下了万五千贯,现在看来用不完。比如说重伤者,现有十六人,共需一千两百八十贯;轻伤员五十二人,三千一百二十贯;没伤的,二十二人,一千一百贯。这些加在一起,正好九千贯。就算重伤员中再走掉几个,也不过再多千儿八百。比当初的预计要结余下五千有多。”
至善惊得脑袋嗡嗡响,他乍舌道:“什么时候寨中这么有钱了?!”他在庙里当了三年和尚,只听得人传,浪港寨势力越来越强,声名越来越广,却不曾想寨里现在花上万多贯都不带眨眼的。怎生得变化这么大?!
蔡禾道:“那多亏了瑜哥儿使人开的几块盐田。”
“盐田?”至善看向赵瑜,懵然不解:“盐也可以种?”
赵瑜笑着点头:“三叔猜得没错,那些盐田用的正是从解州传来的种盐法。”河东解盐天下闻名,这解州盐池自古以来便是北方重要的产盐地。解州制盐,垦地为畦,引卤水入其中,待南风一起,水耗则盐成。“因为开田晒制,所以称为种盐。这种盐法得到的颗盐比起煮海所得的末盐(注1),不耗柴薪,少费人工,绝对是一本万利的营生。”
至善听完就叫了起来:“有这等好营生,还做贼干甚?!大哥啊,每年贩个几十船私盐,面团团的做个富家翁岂不是更好?!”
“要是能做我会不做?!”赵橹一脸不爽,“刀头舔血,桅顶吃风的买卖谁愿意干一辈子?!”
“那怎生……”
赵瑜解释道:“三叔你去昌国东西二场一看便知。从去年起,那里就不再煮盐了,新开辟出的盐田加起来足足有几十顷,衢山岛的几块田跟这两个盐场比起来,那是一天一地,差得不知有多远。”
蔡禾也道:“去年官中盐池一起,寨里的买卖顿时就少了四成,如果今年没打县城,恐怕会少得更多。”他咬牙切齿,“那些狗官……也在贩私盐。”
至善一脸恍然:“怪道从去年年中起,县中几家青楼里的盐贩子多了许多,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赵瑜道:“所谓官逼民反。既然官府不给我们活路,我们也没必要给他们留活路。”
“原来如此。”至善点着头,“要是章狗官知道寨里是为了盐田才攻打县城,不知会怎么想?”
“人都死了,首级还在城上挂着,还能怎么想?”赵瑾插嘴,“抢了寨里那么多生意,就不知他到底赚了多少?二弟,你打的县城,你知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