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白山黑水(四)(5 / 6)
……”
“江南有什么好的……”李乾把鸡骨头一抛,“雷大工发明了新织机、新纺机,单苏州一地就冒出了十几家大织场,整个江南就更多,都用着水力、风力来纺纱织布,一天的产量抵得上单人十年的出产。不过江南的小织户却因此一下破产了十几万,自古都是男耕女织,现在就只剩耕了。”
“但布料真是便宜了……给家里面扯些补做几套衣服,一年也花不去七八贯!”
“对,报纸上也这么说。江南虽有十几万织户破产,但天下亿万子民却能享受到更为便宜的布料和服装。可就是织户们要吃苦了。”
“报纸上不也在说要为他们找条活路吗。织造工场难道没在招人?”
“招了不少,但干不下去的也不少,工场里时间定得太死,哪比得上家中悠闲!而且要想招募下这么多人,需要更多的织造工场,更多的棉花和蚕丝。”
“蚕丝应该不会缺罢?”宁易奇怪的问道,“现在官中计算家产第等时,家中的桑树不是十株以上才起算吗?如果只有九株桑树,那就不会计入家产中。计税也就省了一笔。不是说江南的人家,家家户户都种了桑树?”
“但丝绸总比不上棉布,现在江南越来越多人弃粮种棉,要不然就是棉稻轮种。”李乾凑近了,压低声音道,“易兄弟,你可知道,去年江东两路的水稻出产比前年少了百分之五,整整两百万石!去年可是丰年啊!”
“那京中……”宁易闻言一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京已有了近百万人口。他们的口粮大半是靠着江南富余出来的粮食来支撑,若是江南水稻减产,京中可就要缺粮了。
“多亏了有你们啊!”李乾笑了笑,“现今有辽宁、吉林的出产,可以补足供应直隶的缺口。若是换作前朝,不是东京饿肚子,就是江南被搜刮!”
“也对!东北人少地多,粮食从来都是富余的。我这个屯每年的出产只有五分之一会留下来做口粮和种粮,其余都卖到州中,从鸭渌江走海路运去天津。”
“所以现在政府都鼓吹着要加大开发东北的力度。那些破产的织户也要迁移一部分到辽宁路上。同时钉死江南的棉田面积,再通过开发陇右来补齐棉花来源。”
“陇右也要开发?”宁易又吃了一惊,在他的记忆里,陇右就是西域了,多沙漠,少水源。
“当然!你知道为什么要打高丽的主意吗?因为种植棉花是最耗劳力的。你家的十几顷田,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