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西路(六)(3 / 7)
让百姓忘了仁恕之道,还是有碍教化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务观毫不犹豫地说道,“而且对蛮夷无仁恕,也算不上是害!”
陈伯铭点着头,陆游陆务观,真是个难得的人才,虽然在军学中还有才学在他之上的学员,但立场正确才是最重要的。
‘若能收服,日后定然是个助力。’
心中这么暗暗想着。陈伯铭,不,他其实应该叫做赵伯铭。他是洪武皇帝和陈贤妃的亲儿子,有着泗阳郡公爵位的六皇子。除了太子伯安外,赵瑜的几个儿子,都有加入军学的。其中有表露身份的,也有如赵伯铭这样隐姓埋名的。这是为了日后分封做准备。
大宋的分封制度,号称是军功封爵。只有在军中立下功劳才有资格得封藩国。不过自己的儿子,赵瑜也不可能不顾念,除了太子留居东宫以外,其他的儿子都要去军学中镀一层金。虽然不可能让他们实际领兵,但在军学中锻炼一下,顺便找几个得力助手,却也不会影响到太子的地位。
那些被分封的将领久在军中,身边都有许多心腹亲信。等到分封时,拿出几个卿、大夫的封爵就能拉拢一大批人做帮手,身边军队、臣子都不会缺。而旧朝。如赵佶、赵桓,本就有忠心的臣子。虽然在麻逸被封为顺王,却也不缺人手。
不过赵瑜的皇子们,却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若是什么也不做,日后就是光身出门。所以赵瑜安排他们入了军学。与他们同班的学员,其实就是他们将来的臣子。日后分封就藩后,这些同学就是他们的心腹将领和大臣。同窗数载的感情,有金石之坚,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会反叛。和陈伯铭一样,其他几个入了军学的皇子也都在大力拉拢身边的同学,为日后打下根基。
※※※
大宋洪武十九年四月十五。丙申。
自上元节后离开京中。经过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行程,史正志和赵伯铭一行人终于平安无事的抵达了陇右行省境内,进入了伊州城(今哈密)中。
伊州城是往陇右行省治所高昌而去的必经之路。被靖安军收复还不过十余年,城中的建筑有着很浓的西域特色。前往伊州的道路上商旅络绎不绝,众学员们本想着进城后好好游览一番,观赏一下西域城市特有的人文风情。但进了城后,却发现街巷中人烟寥落,大白天中,在最繁华的街道上,甚至看不到多少人影。
“这是怎么回事?伊州不是说有近八万人口吗?”赵伯铭惊讶的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