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西路(六)(6 / 7)
自从成军以来,北宋的军队从没有遭受过失败,士兵们的战损也微乎其微。低风险,高收入,高保障,高福利,三高一低,比起其他的职业,当兵已经算得上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高昌的番户对此趋之若鹜也不奇怪。
“所以年号叫洪武啊!”坐在前面的一名伊州守军士兵接上了话,他仰起脖子将手上扁酒壶灌了几口,哈出一口酒气,“这日子过得才叫痛快,多亏了当今的赵官家!”
赵伯铭笑得很开怀,心中也感到与有容焉。自他今次随队离开北京之后,行走了近万里,见到无数人和事。但凡下层的百姓,少有不说他父皇好话的。免税、免役,天下的百姓是一面倒地支持赵瑜的。
而且因为在过去的百多年里,大宋总是处于北方铁骑的威胁之下,赵瑜在北方犁庭扫穴,将蛮族一网打尽,号称‘不使子孙再受胡儿欺’,要‘一劳永逸’,使大宋‘千年无患’。打开报纸,总能听到远方大军胜利的消息,行走街上,却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损害。娱乐丰富多彩,生活更加富足,百姓们哪能不崇拜和感谢这样的皇帝。
倒是士大夫阶层,现在却旗帜分明的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早年跟随赵瑜起家,他们是如今国政的利益获得者,都是双手赞成如今的政策,为之鼓吹宣扬。但更多的旧朝士大夫,却不喜这样的变化。军人和商人地位的提高,代表着他们地位的失落。
这些在新朝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失败者,用着仁和礼来攻击如今朝堂,他们虽然已经失去了许多话语权,但百多年来的积累,让他们仍能在国中掀起了一番浩大的声势,甚至太子身边都有这些人的身影。
虽然赵瑜的政权稳固,支持者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阶层。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今分封太快,许多功臣都离开了朝堂,现在在朝中的底层官僚,有许多都是与旧朝士大夫们互相呼应。而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他们的蛊惑。
就如今次带队的史正志史教授,他在西域十数载,走遍了陇右,也曾经在番军中做了军官——就算是番军,也没有一个外籍番人能成为军官,都是底层的士兵——结识下不少异族友人。所以他对视蛮夷如禽兽的观点一向嗤之以鼻,故而对如今的对外政策私下里也多有批评。
赵伯铭觉得有些可惜,他的这位老师的才能卓异,不然也做不了军学的教授,但立场的问题,却让他无法再进上一步。若是史正志在军中宣扬这样的思想,那就不是进步的问题,而是被赶出军队甚至异地编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