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西路(完)(2 / 6)
西地域广大,面积与大宋本土相当。其中政制,类似于封建。泰西皇帝居于深入地中海中央的半岛内的梵蒂冈城,为泰西诸国共主。同时也是十字教的教宗,自称是天主在世上的代言人。”韩侂胄说到这里,笑了一笑,这与中国皇帝自称天子并没有多少区别,“其传承自汉时张骞通西域的大秦国。千年前,大秦国曾经一统泰西。不过好景不常,随即分为东西两部。西方有皇帝,而东方也有皇帝,罗马城的泰西皇帝便是西方之帝。
泰西皇帝有废立君王之权。各国君王,不得其承认,便不得登基。若为其命,更可。且皇帝之下,又有主教,派驻于各国之中,作为皇帝耳目。不过泰西皇帝并非血脉传承,若其驾崩,新任皇帝则由各大主教推举而出,其制更近于上古之时……”
辛弃疾摆了摆手,他不是来听人讲古的,而且韩侂胄说的这些他早已知晓。他直截了当的问道:“如果泰西皇帝下诏圣战,能不能将各国大军尽数引出来?”
韩侂胄点了点头,道:“泰西皇帝有发动圣战的权利。如果他觉得有需要,便会敕令各地诸侯,命其起兵东来。耶稣撒冷是十字教圣地,天主圣子就是在此处升天,并安葬于此城中。数百年前。回教崛起,耶稣撒冷沦陷于回教徒之手。所以在八十七年前,当时的泰西皇帝便召集诸侯,集结十万十字军,发动第一次圣战,收复了耶稣撒冷。而在四十年前,回教卷土重来,为了保护圣城,泰西皇帝便又召集诸侯,有了第二次圣战。如果我大军围攻耶稣撒冷,只要消息传到梵蒂冈,必然会有第三次圣战。”
“如此就好!”辛弃疾放心道。此次远征,整套战略方案都是建筑在泰西皇帝会发动第三次圣战之上。为了将泰西各国的主力军队都调动出来,必须将耶稣撒冷围而不攻。这关系到日后征服泰西时,军势能否顺利展开,战争能否按时结束。若是像对付回教,用了二十年还没断根,那就有违辛弃疾的初愿。
辛弃疾对韩侂胄解释着订立此套方案的原因,“当年一战攻下回教圣城之举,实在是太过鲁莽了。宁、陆二帅,为了讨官家欢心,为了隆武太子的声威,将灭国战略弄得一塌糊涂。若是摆出攻打回教圣地的姿态,使得回众尽数来援,便可将回回大军聚而歼之,就根本就不必拖上二十年的时间,累得大军数次西征,劳民伤财,虚耗国力。故而愚兄有鉴于旧时。今次便定下了围而不攻的战略。只要攻打耶稣撒冷之讯传于泰西,顺利的引蛇出洞,我们便是赢定了!”
耶稣撒冷周边的地形大宋早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