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欲灭其国、先解其史(2 / 4)
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G.卡瓦利少校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海战的模式,打得更远威力更大的定装爆破弹可以轻易的撕开战列舰的护木,庞大的木战列舰开始受到致命的威胁了。
然而,此时舰载反后座装置却是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硬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在海战时往往只能依靠舰队的编队队形和舰载火炮的门数和口径决定胜负。
而真正的可用于舰载反后坐力制退装置要到1897年,法国人奥多兰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
在1859年,由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厚约11厘米的铁甲在外,内由肋木支撑,排水量5600余吨,装36门重型加农炮。
在林海疆的记忆里面,根据世界权威性学术机构的考证,自1846年到1865年之间的这段时期中,是世界海军技术大变革的时代,当时世界很多造船厂都具备了设计建造铁甲舰的实力和能力,但是却苦无订单,最后不了了之。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铁甲战舰昂贵的造价令很多国家望而止步,而且初期的铁甲舰在火力上对风帆战舰并没有多大的绝对优势,风帆战舰依旧可以依靠战炮的数量和舰船的数量,以及经验丰富的水手来抵消铁甲舰的优势。
只要是存在于现实的物质,就存在被摧毁的可能,在没有受到切肤之痛之前,大规模的换装铁甲舰即便是国力鼎盛时期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也无法做到。
林海疆望着停泊在港口内的凤凰号,甲板上一群忙碌的水手正在清洗甲板,放缆绳,折帆!这是水手们日常最基本的训练科目,在海战中战舰能否灵活机动的始终占领侧舷T字位,以侧舷战列线对敌舰的舰首或是舰尾,考验的就是水手的控帆能力,与舰队的整体协调能力。
但是林海疆非常清楚,即便是凤凰号这样的训练舰,价格依旧要五十万英镑左右,更不要提那些价值上百万英镑的铁甲舰和上面安装的二十四镑速射炮了。
罗伯特站在距离林海疆不远处的花廊中望着这个来自东方的学员,可以说是林海疆特有的清国人的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