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东线的担忧(3 / 4)
俩竟然敢在帝国元首面前施展?所以无论出于哪种角度,元首将会不宣而战的可能姓非常之大。”
威廉一世虽然对林海疆可能选择不宣而战这点有些不齿,但是相比英法出的贱招,他更加倾向于中华帝国的不宣而战,威廉一世意识到了林海疆显然对国际惯例并不了解,如果是不宣而战的话,那么英法等协约国均能够没收中华帝国在其国内的一切资产,甚至包括合法经营的商人在内的资产,而且交战过程中对于对方的战俘也不必给予所谓的人道主义照顾等等,德国人一向有帝国情节,在德国人的意志中,国与国之战必须要堂堂正正的进行,从正面击溃自己的对手所取得的荣誉才是真正的荣誉,所以威廉一世对于宣战看得如此的重要。
威廉一世犹豫了许久,将自己帝国的命运交给一支外来的军队?这是在德意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中华帝国远征军能否有效的稳固住东线?沙俄控制下的波兰王国名存实亡,可以说经过沙皇俄国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的三次大规模的瓜分,波兰王国仅仅剩下了不到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仅仅不足四百万,漫长的东线需要多少兵力去驻守,面对俄国人的近二百万大军,德军的主力能够轻易的西调?要知道德国控制的布雷斯劳与沙俄军队驻守的多留布达仅仅相隔十几公里,而从科伦海姆出发的俄国大军即便步行二周的时间也会抵达柏林。
既然涉及到了军事问题,总参谋长毛奇自然当仁不让,毛奇分析在东线德军只能投入大约十个师的兵力,奥匈帝国能够投入二十五个师的兵力,加上中华帝国远征军的部队,总数能够达到近五十万人,但是面对漫长的边境线来说,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点俄国人都有可能发起攻击,布雷斯劳虽然是战略要冲,不过距离俄国人实在太近了,而且又缺乏坚固的防线,在整个边境线一直到柏林一路就只有戈茹夫有完整的防御工事,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戈茹夫才是真正的战略要冲,其余的地方并不适合大兵团大部队进行运动。
按照毛奇的部署,中华帝国远征军固守戈茹夫要塞,而奥匈帝国的二十五个师则向布拉格方向进攻,一边随时侧重对其国内的支援,奥匈帝国的敌人主要只有意大利,根据毛奇的估计,意大利军队的素质虽然很差,战斗意志也不强,但是经过全面动员的意军至少也能拖住奥匈帝国三十师左右的兵力,那么的话奥匈帝国就已经没有实力帮助德国人分兵跳跃式进攻法国人,所以毛奇被迫从进攻布拉格方向的奥匈帝国的二十五个师中抽出十五个师用于向意大利米兰方向进行攻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