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故技(上)(第一更)(3 / 5)
在开不得口,只怕还要继续催促那些轿夫加快速度。
王家的宅院距离阊门大街说远不远,说近却也不近,轿夫一路狂奔,摇晃的王时敏险些吐了口出来,可也正是这股子呕吐的感觉眼看着就再也强忍不下去的时候,轿夫们在拐了一个巷子之后却猛地停了下来,差点儿把轿子里的王时敏给抛了出去,但也正好把那股子呕吐物给咽了回去。
“怎么停下了?”
话音未落,王时敏便已明白了轿夫为何会突然停下,而那不甚远处的叫卖声更是直接在他那满头的大汗上狠狠的浇下了一盆冰水。
“处州府的香菇,香菇种植的发源地,香味最佳。”
“瞧一瞧,看一看啊,金华火腿,江浙王师的将士们就是吃着咱们金华府的火腿才打跑的鞑子。”
“景德镇的瓷器,御器坊出品,童叟无欺。”
“湖广的大米,一两银子两石,口感绝不比本地米差。”
“……”
王时敏细细听来,却是越听下去心中越寒,尤其是那句湖广的大米,登时便将他震在了当场,半晌的功夫嘴里面尽是那句“湖广熟,天下足”,再没了别的。
明朝中后期,江浙大地由于海贸兴盛而出现了农业经济作物化的现象,那时候,桑争稻田、棉争麦田的现象充斥于江浙大地。相对的,经过了长期的开发,湖广土地本也肥沃,便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地位,湖广大米畅销周边各省,江浙的粮食总产量反倒是逐年下降。
这一现象直到清军南下才被遏制住,清军与南明在湖广地区拉锯十数年,地方残破,粮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此,没了湖广的商品粮,江南大地乏粮,人却是首先要吃饭,再加上满清官府的横征暴敛,经济作物生产也同样受到了影响,江南的农民由此才大面积的转种粮食。
这其中,最为夸张的,也最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根据时人的记载,明时繁华已极的秦淮河畔,在江南乏粮最甚的那段时间,甚至把那些荒废的瓦子、妓院都拆了,只为有更多的地方能够种植粮食,好供养北京城里那几十万不事农耕的八旗军、八旗家眷以及包衣奴才的日常所需,由此可见一斑。
王时敏是承平时代走过来的,他很清楚湖广一旦恢复生产,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湖广收复不足两年,恢复程度有限。更重要的在于,苏州到湖广那可是有不下一千五百里地的距离——从苏州罢市,到消息传到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