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名正而言顺(4 / 6)
五年后,王姓乡绅病故,王家不敢再收留其人,朱慈炤就再度流落民间,后来干脆到了江南当起了和尚,直到余姚的一个胡姓乡绅发现其人气质不凡且满腹诗书,劝其入赘家中,这段流亡的生活才算是暂且告一段落。
历史上,朱慈炤身处满清对明朝宗室大杀特杀的时代,却做不到谨言慎行,几次泄露身份,最后在七十五岁高龄时被康熙凌迟处死,全家上下不是自杀就是被处斩,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
朱慈炤入赘余姚胡家之时,陈文才刚刚在浙西站稳了脚跟,正在面对着洪承畴的巨大威胁。接下来,陈文击败洪承畴,迅速崛起,很快就想起了这位朱三太子好像是入赘在绍兴,便派了张俊去亲自找寻,总算是不负所望。
然而,这位朱三太子也不是一个闲的住的人物,随着陈文的实力越来越强,始终在张俊的监视之下的朱慈炤冒出了公开身份的打算,结果与他的岳父商议时被派到胡家的情报人员发觉,从而才被张俊上报给陈文,以及接下来陈文派张俊将胡家一家人软禁了起来的事情,而监察司特科的监控名单中的三号人物,就是这位实为皇四子的“朱三太子”。
如今的朱慈炤不过是一个无拳无勇,被监察司特科软禁的人物而已,但是对于永历来说,他却是这世上最为可怕的存在,因为他的身份代表的不是别的,正是永历作为天子的根本——正统性!
所谓正统,先是父死子继,而后才能轮到兄终弟及。明朝丢了北京时的皇帝是崇祯,几个儿子不是死了就是失踪。接下来的南明,弘光比之潞王更具正统性乃是因为他是崇祯的堂兄,虽然轮不上兄终弟及,但是也更没有侄子传位给堂叔的道理,后来的伪太子案,也同样是由此才有了爆发的法理依据。
至于在后面的鲁王、隆武、绍武,正统性就更加单薄了,因为福藩、潞藩和桂藩起码还与崇祯有着共同的祖先万历,而他们则是要往朱元璋那上面数了。
血统如斯,永历即位比之鲁王和绍武就更要具有正统性,也最具崇祯之后的天下共主的资格。可是这份最具正统性的前提却是崇祯绝嗣,否则兄终弟及就要让位给父死子继。由此,朱慈炤的突然出现,对于永历来说自然是最为难以接受的事情了。
陈文此举,无非是要告诉永历,他自始至终都是有着掀翻牌桌的资本和权利,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如此行事。作为天子,永历连反驳的权利也没有,世人也更不可能为了他这么一个崇祯的堂弟去否认崇祯的儿子的正统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