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军队打的是后勤(3 / 6)
0万吨的各标号汽油,嘿嘿,总有一款满足你,是不是同时要求店家,用标准铁皮桶装,统一喷成黑色漆,不允许有其他字迹在上面,只需用德文写明单词“汽油”和97等标号解释所当然准备出口用的啦,这样就解决了油料问题的同时防止了穿越事实的泄密。
顺便提一句,在二战期间,全世界也只有苏联掌握了成熟的坦克柴油发动机技术。其余各国包括美英德日等国的坦克,都只能采用汽油机。直到50年代中期,坦克柴油发动机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历史资料中虽然也谈及酒精可以少量填加到汽油中,作为坦克燃料的补充。但这种混合燃料会使汽油机的功率下降10到20,所以正常情况下是被禁止的。而纯酒精则不能用于汽油机。所以德国坦克应急时也采用过酒精之类的填加燃料,但只是个别案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这里就能看出一点,德国为什么对于石油如此渴求。这里多说一点,追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两年,德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德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二战前,纳粹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
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1941年,从罗马尼亚的进口增至100.7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采取一些决定性步骤武装德国,以便德国可为预计在1940年将发生的战争作好准备。他开始执行一项四年计划,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他在提出那项计划时说:“现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德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