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 意大利王国拒绝了华国的军购邀请】(4 / 5)
英国的钱财资助,可以用于维护奥地利的秩序,用于收买雇佣军来保卫汉诺威,甚至还可用于雇佣一支俄国军队来守卫尼德兰。
用18世纪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打仗花费太大,许多英国人对日益增长的赋税和增加了两倍的国债抱怨不已。
但是逐渐地,战争迫使比英国还要精疲力竭的法国寻求一种妥协性的和平。
地理因素和财政因素的双重权衡,终于迫使英国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亚琛和约》(1748年),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
和议既成之日,荷兰已处在法国铁蹄控制之下,但这并不能补偿法国被英国日益加紧控制的海外贸易所带来的损失,并不能补偿法国主要殖民地的丧失。
而于英国而言,如果法国征服了低地国家,英国占领圣劳伦斯河上的路易斯堡以及安松和霍克斯取得的海战胜利也将食之无味。
结果,外交谈判使得原状全面恢复,仅以腓特烈征服西里西亚作为一个重要的例外。
亚琛和约实质上仅是一个停战协定而不是一个持久的和平条约。它使玛丽亚·特蕾莎急于报复普鲁士,使法国考虑如何在陆上取胜的同时也在海上取胜,并使英国处心积虑地要在下一场战争中不仅将它的劲敌在海上和殖民地战争中彻底打败,也要在大陆战争中把它彻底打败。
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暂弃前嫌,加入到奥地利和俄国阵营对普鲁士作战,而柏林则取代维也纳,成了伦敦在大陆上的盟国。
乍看起来,法奥俄同盟似乎占了上风。
从军事角度上讲,他们比对手拥有决定性的优势,而到1757年,腓特烈失去了他早先夺取的所有领土,坎伯兰公爵指挥的英德联军已缴械投降,这使汉诺威以及普鲁士本身都处于前途险恶的境地。
米诺卡岛已落入法军之手,在更遥远的战场上,法国及其当地盟友们也取得了节节胜利。
撕毁乌特勒支和约,对奥地利来说是撕毁亚琛和约,现在看来是唾手可得了。
这种情况没有发生的原因,在于英-普联盟在3个重要方面占了优势:领导才能,财政支撑能力,以及陆军、海军的战略战术。
腓特烈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成功地把普鲁士举国上下的力量全部集中于夺取军事上的胜利这一目标,他在战场上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威廉·皮特的功劳也不可忽视,他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