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 全面战争之前最重要的两步】(5 / 7)
主义:因为对蒙古统治的厌恶与反动,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打算“恢复中华”,他期待国家回到蒙古人的腥膻污染前的状况,于是他就着手恢复到古代的理想社会去,在经济上的表现非常消极,他为了维护农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割苏杭商业发达地区的肉,去填不发达地区的坑,为的就是保持整个国家发展的平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的就是不平衡,让资本和劳动力集中于一处,但在明代这种国策的干涉下,这一切基本都是妄想。
二是放弃对经济秩序的管理,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金融管理的消极,主要体现在铸币方面,明代的铸币量和宋代相比是极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缺铜,明初发行纸币失败以后,大明朝就对金融撒手不管了,以致于在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之前,地方税收又回归到了实物缴纳的状态,而这对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再者,在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之下,政治正确的做法始终是保护农民利益,而不是商人,国家工作重心始终是以小农利益的为中心的,打击大地主,增加佃农,使耕者有其田这样的仁政才是古代衡量一个朝廷的统治是否成功的标准,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敌。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条件是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这在明朝确实也出现了,因为明朝的统治在传统政治看来是失败的。朱八八的复古主义分封了一大批只许吃饭,不许干活儿的藩王,再加上官僚阶层的各种特权,培养了一大片大地主和失地农民,这些没有土地的人和英国圈地运动中形成自由劳动力是一致的,都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称呼这些人,在明朝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流民。而最终大明朝亦是被这些人推翻的。
为何同样的自由劳动力在英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明朝却推翻了一个帝国呢?区别就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同,英国人为了贸易利润扩大生产,对自由劳动力有需求,这些需求就消化了他们,把他们转化为了产业工人。而明朝由于前面说的种种原因,根本不存在消化这些多出来没事干的劳动力的产业,最终只能被流民埋葬。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朝缺乏与商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制度,由于贵金属缺乏,中国很难稳定地为市场供应货币,直到纸币发明,政府由于缺乏金融知识,滥发纸币导致货币信用破产,最终放弃了货币政策。
因此民间自发使用的货币替代物便出现了,那就是白银。然而白银并不是货币,它本身不具备完整的货币属性。白银并非抽象的符号,没有币值概念,白银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