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光荣之城(一)(2 / 5)
就产生了畏惧心理,生怕自己的部队会在衡阳全军覆没,最终在和衡阳守军不足两公里处的地方选择了撤退。
其实也不能怪王甲本和黄涛他们有这种想法,第十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战果卓著,军长李玉堂升任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方先觉从预十师师长位置上升任军长;43年常德会战中,方先觉又率部力挫日寇,给侵略者一次沉重的打击,所以一时间风光无限,光芒盖过了国军所有的部队。
但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在常德会战中,第十军伤亡惨重,可军政部在坐拥十数万新训兵源的情况下,并未对他们进行补充,反而在某些人的嫉妒和阴谋下,不得已进行了整编。
这也导致战前,方先觉的第十军其实是以不满员的状态在作战,总数只有17000余人,前世也就是这不足两万人,却打出了国军在抗战史上的最为光荣的一仗。
孙玉民记得很多对于衡阳保卫战的评论,记忆最深的是救国日报发表的社论: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致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为衡阳守军。
既然方先觉以一个第十军区区两万人都能获得后世如此高的评价,那么现在有了自己的十二军,多了整整四万生力军,难道就不能改变整个衡阳保卫战的结局吗?
这几年,孙玉民有着诸多的遗憾,南京保卫战时,他同样是知道结局的,可他还是毅然选择了死拼到底,那时连他自己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可是最后,自己侥幸从那人间地狡逃离了出来,可是教导总队二团和两个宪兵团的近万英烈全都丧生在了光华门,如果当时自己选择突围而不是死守呢?那万余名阵亡的将士们会不会少战死很多?
兰封一战也是如此,明明知道商震和孙桐萱会逃跑,可自己还是带着整支二十师和土肥原师团硬刚,同样的结局再次上演,自己重伤逃脱,而二十师在那片中热土上留下了近两万将士的生命。如果当时自己和孙桐萱、商震做出同样的选择,那这两万将士是不是也不会尽数牺牲?
还有杨克志团长的事,高敬亭将军的事情,以及更多数不胜数的例子。
孙玉民猛然间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去试着改变即成的事实,虽然自己感受过历史车轮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可是这不恰恰好说明,历史是可以改变的吗?
想明白了这一点,孙玉民心里顿时腾起了万千豪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