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刺雷(3 / 5)
兵炮,准确性都太差,基本上很难命中到坦克,有时候就算打中了,也是对坦克车的厚装甲起不到破坏性的作用。于是乎,二战后期日军特有的一种“神器”:刺雷,出现在了战场上,也就是木下勇所说的这款反坦克武器。
提到反坦克武器,就不得不提到美国人莫诺1888年的硝化纤维凹槽引爆试验、德国人纽曼的金属凹槽爆炸实验和瑞士人莫哈普1930年代的锥形装药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预示着反坦克武器终于可以不再单纯依赖初速获得穿甲能力,这直接促成了英军在二战之中的主要反坦克武器piat的诞生,更加被交战各国应在在反坦克手榴弹领域,基本终结了反坦克手榴弹停留在将普通手榴弹集束投掷的技术瓶颈,不仅在欧洲战场上被苏德双方大规模应用,更在亚洲成为经历1939年诺门坎之痛的日本陆军的福音,三式反坦克手榴弹因此而面世。
但与苏德两军仅将此种武器作为辅助反坦克手段的做法不同,日军却因为资源匮乏,将其发展成为主要的决战反坦克特攻兵器。
说是决战反坦克特攻兵器,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以三式反坦克手榴弹为依托,增加其装药量并且加装突刺和1.5米以上的木棒,制作出一种名为四式反战车刺雷的武器,这就是木下勇所说的反坦克神器“刺雷”的由来。
四式反战车刺雷长约2.21m、装药5.4kg、锥形罩直径90mm、其设计破甲深度为150mm。其虽然可以由敢死队携带并在接近坦克时投掷,但多数情况下日军都要求士兵躲在掩体之中,待坦克接近时顶住其底板与之同归于尽,属于不折不扣的自杀武器。(以上数据参考自《二战日军武器大全》)
横山勇作为第十一军的司令官,他虽然知晓大本营研制出了这一款武器,也知晓这一款武器是自杀伤的武器,但从未听说过它在战场上被使用过,疑惑着问道:“刺雷能对付得了孙玉民的坦克部队吗?还是多给部队配置一些反坦克炮吧。”
“司令官阁下,属下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刺雷的威力,但是从陆军省同仁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它可以对付美军的‘谢尔曼’型坦克,孙玉民部的这些轻型坦克应该是不在话下。”木下勇回答道。
“当真?”横山勇见参谋长的言语如此言之凿凿,脸上的愁容也逐渐散去。
“司令官阁下,属下说的您可以不信,但是前方的捷报您应该不会再怀疑吧。相信用不了多久,您就会听到青木中将那边传来好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