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一章:先内后外(4 / 5)
大臣们还真的发现了一些问题,但都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而最让大臣们欣慰的是,在细节方面,李承光的思路倒是跟李元吉如出一辙。
比如说铜矿石,油棕,橡胶等战略必备物品,从那里搞来的价格自然是越低越好,当权者心中会有一个底线数字,但对此李承光却丝毫没提,而是将这个权力完全的交给了使臣去解决。
虽然李承光已经了解的够多了,但毕竟没有去过当地,对那里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纸面上的资料,并不能代表全部,在这方面,他倒是全权授权给了使臣。
换句话说,李承光继承了李元吉只管大方向的优良传统,这就给了使臣比较大的操作空间。
一个月后,这份计划被提交到了李元吉的案台上,李元吉仔细的看了遍这份计划,实际上对于这份计划,李元吉早就知道了。
李承光来汇报过,大臣也来汇报过,上面哪些地方是谁的主意,李元吉一清二楚。
然后,大手一挥,一个允字出现在了计划的下面,然后就是玉玺印章。
紧接着,李元吉将一个新的难题重新扔给了李承光,使臣的人选,由李承光来决定。
李承光选定了两个使臣,一个顺着安南南下,一个则顺着流求南下,舰队也一分为二,这样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
当然,考虑到要谈判,要交易,所以即便分成了两个舰队,出航时间也未必会比第一次短。
而另一边,李元吉则是对着工部一连下达了四道命令。
中线南北铁路要加快速度修建,争取明年年底之前完工通车,其实现在修建的已经差不多了,因为是分段修建,之前因为人手的原因而导致每一队人需要负责的距离有些远,但随着新人的上位,他们已经有了能力去提速了。
海城造船厂扩大规模,同时对人员进行拆分,人员早就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人员,一部分是来自南方的船匠,他们在这里学习,等到广州造船厂建好以后,他们要回那里,现在这部分人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军舰这种高难度的建不了,但运输船这种二类船只,他们已经可以单独建造了,图纸工序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又有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这个并不难。
人员拆分,也是为了增加产能做准备的,提前让人练练手,免得到时候不知所措。
广州造船厂也要加快速度,并且增加三个船坞的建设,要达到完工的时候,可以同时开建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