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职第一天的不甘与不平(4 / 5)
状态,那主事也不愿如此。
原本看唐松年纪太轻,那主事还存着担心,听了他这番话知道他不会瞎提点之后才放心下来,与此同时也明白这位年轻到过分的上官当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主事去后不久,便送来了厚厚一叠具文条令,皆是当今朝廷考功的依据与标准。
入职第一天随后的时间里,除了中午在皇城外找了一家酒肆请十几个属下一起吃了顿饭之外,唐松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阅看那些具文条令上了。
这一细看,唐松心下当时就是一片冰凉,盖因之前在完成陆元方交代的那个任务时,他选定最终名单的过程与这些条令颇有偏差,若然如此的话,陆元方即便是信任他,又该怎么看待他交上去的那份名单,怎么对待他交上去的那份名单。
若如他当初揣测的那样,这次任务是陆元方对他的一个考验的话,那是否意味着他在这次考验中已经完败下来了。
唐松从书案后站起身在公事房内缓缓踱步,心中既是懊悔又有些不甘不平。
懊悔于自己竟然如此疏忽大意,既然是选人为什么就没想到把考功标准拿来仔细研读一番,天天闭门在家竟至于犯了这么大一个低级失误。
至于不甘与不平则是在他看来,当今朝廷所行的这个“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看似体系完善,但若以目标为导向的标准来衡量,其操作性及效果实在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四善二十七罪乃是考功标准的总称,首当其冲的四善皆是道德方面的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四项条件是对所有参加考课官员之共同要求,在具体的考功中,官员得到的善越多等次就越高,若是四善皆备,便为上上。
至于二十七罪则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的标准。例如其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
以上的条令与标准不能说不完善,但其却无可回避的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与当今士林重道而轻术的传统一致,这份考功标准有着较为明显的重德而轻于才的倾向,这还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四条标准说来好听,但可操作性却太差,也就是难以凭借它将一个官员与另一个官员区分开来。“德”本身就是个比较宽泛的慨念,再给这么一个宽泛而又难以量化的标准,怎么用?
第二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