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4 / 5)
,又遭遇蝗灾。蝗灾过境、万物不复、想来又会出现大饥的情况!母后,儿臣想问,是否照常调拨其他地区粮食赈灾!”
“灾自然是要赈济的。只是怎么赈济法还要跟内阁大臣好好的商议一番!”
陕山甘三省地处西北,一向干旱少雨,几乎年年收成、除去税银只够百姓们勉强填饱肚子,更别提如今的大明还有小冰川时期的阴影笼罩,从朱慈燐登基以来,西北地区年年干旱、河床萎缩,就算先前挖掘了不少深井、却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有效的缓解干旱的问题,更别提还时不时的来一场蝗灾!
史书记载着的西北地区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之事可不是假话。杨太后想着陕山甘三省又不是什么赋税大省,况且如今大明的国库收入全靠商业税,所以借着陕山甘三省出现蝗灾大饥之事,叫来了内阁大臣,跟他们商议是不是从此免收西北地区的赋税。
陕山甘三省土地贫瘠,气候更是不好到了极点,赋税年年欠收,中枢朝廷从上到下,几乎人人都习惯了。
只是杨太后刚一提从此以后都不收陕山甘三省的赋税(特指农业税),内阁大臣除了首辅施凤来以外,全都一起反对。
“太后娘娘,陛下,此先河不可开啊!”要是属于赋税大省的江南一代也借机提议减免赋税(农业税)怎么办?那不是给了杨太后再加收商业税,减免全国农业税的由头。
不交农业税,却与商贾巨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内阁成员们一想到这点,预感到荷包会大出血的他们全都跟死了爹妈一样,纷纷发出聪明才智、言辞恳切的劝诫杨太后打消这个念头。
杨太后为人强势、坚毅,自是明白大臣们之所以这么言辞恳切的劝诫是为了什么的她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杨太后挥手让喋喋不休、企图说教的大臣们闭嘴。等好似菜市场一样嘈杂的宫殿重新变得安静时,杨太后面色一肃道。
“哀家自是知道大明向来以农业为本。重农业轻徭税方是治国之道,只是陕山甘三省历来土地贫乏兼之久旱无雨,收成年年欠收,赋税也是年年拖欠,哀家想着,反正年年都收不到农税,倒还不如一笔勾销,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哀家和朕身上的担子也少一点!”
杨太后先是温言细语的解释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不能说明内阁大臣,那么她选择直接拿到朝廷上来说,而到了那时,作风一向强硬并握着兵权的杨太后可不管满朝文武会不会同意了,直接使用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