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下(2 / 5)
宰相于廷甫。
然而彼时的于廷甫,虽则震惊,也无瑕多顾——因为宫中的夺位之战,天家的手足父子厮杀,比起千里外的神光军与乌桓,更酷烈了千百倍。
待宫中大局落定,今上登基,诚王复出,朝中的明争暗斗,烽火又起。
南秦先帝驾崩,裴太后携幼主临朝,上将军兼太尉裴令显,却在此时,下令神光军撤军,召都统大将回京。
神光军大都督抗命不从。
南秦以断绝粮草相威胁。
腹背受敌的神光军也强横,竟驻扎在苦寒的叱罗城,倚赖城中储备,坚守不出。
西乌桓屡次进攻,都攻不下十万神光军驻守的一座叱罗城,反而时常被神光军出兵袭击,夺走粮食牛羊。
神光军进退无处,孤军深峙,一峙便是三年,至今仍与朝中相抗。
进,无兵马后援。
退,无容身之所。
这一场军政之变,牵动南秦朝野,无形中也替皇位更替之际的北齐,牵制住了来自西乌桓的滋扰。尔后的三年间,神光军在叱罗城曾两度陷入粮尽无援的困境,都是北齐暗中相助,送去救急粮草。
两次相援,都是于廷甫亲自督办。
出自皇后的亲口质问。
得自皇帝的亲口承认。
神光军曾向北齐求援,北齐南辕大军却按军不动。
这一切,他这个宰相,不曾得到半个字的风声。
若这是皇帝深谋远虑的一局棋,陪他下棋的又是谁。
帝后反目,宫阙一夕翻覆。
皇上回应皇后那一声“是”,也成了不断在于廷甫头顶滚过的雷声,夙夜梦醒,时时犹在耳旁。
伴君如伴虎,一念之错,杀身之祸。
假如皇帝的信任,已倾斜向了另一边的诚王,于家的没顶之灾,便不远了。
被囚禁了半生的诚王,如今是扬眉吐气,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先皇与诚王的继位之争,令诚王被贬的萨满之祸,于廷甫都站在了先皇一边,否则何以走到位极人臣的今天。
诚王等着复仇,等着要于廷甫为当年所为付出代价,已等了很久。
皇上登基,于廷甫与诚王都立下拥立之功。
立后之争,诚王极力反对皇上再娶原先的太子妃华昀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