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会元(1 / 5)
会试考完了, 考生都出了贡院,而考官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对于收上来的考卷,他们要弥封, 也就是糊名。
糊名是因为避免阅卷的考官因为与考生有私,从而徇私, 让考生过了会试。
但是后来虽然有了糊名的制度, 不过考官也能通过字迹认出考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就开始实行糊名之后的誊录制度。
不过既然有人参与的环节,那么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誊录官员也可以在誊抄的卷子上做记号。
为了避免誊录官做手脚帮着考生作弊, 大夏朝就有了规定:
誊录官在誊抄考卷的时候不能携带墨笔,需要用统一发放的笔墨纸砚。
不仅如此,还需特别的使用朱砂红笔,用规定的馆阁体誊录,同时还要保证墨迹颜色均要一致,不能看出丝毫偏差的地方。
否则就是违规,查出来之后要严惩。
因为考生的原始试卷是用黑墨写的,所以被人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因为是用朱砂红笔誊写的, 是以被人称为朱卷。
在誊写完毕后,事情没有完, 因为还需要着人校对朱卷与墨卷,避免誊录官出现抄错的情况。
校对完毕无误后, 在试卷上盖章, 即表明准确无误,然后才是进入真正的阅卷环节。
阅卷之前一般会把手里的全部试卷分份,根据副考官的人员决定分成多少份。
比如这次会试一共18位副考官, 就分成18份,然后各位副考官抽签决定判阅哪部分试卷。
这样一来,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判哪些考生的卷子,极大的防止了科举作弊现象。
之后每个副考官带领着自己的阅卷小组人员开始评卷。阅卷人员评卷后,将自己觉得中意的卷子推荐给他所属小组的副考官。
而副考官拿到这些被推荐到自己手里的卷子,觉得好的批一个“取”字,觉得不好的就打回去。
副考官批了“取”字的卷子再推荐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觉得很好,那么他就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
最终把这些卷子上有“中”字的汇总,然后根据每年录取的名额,删选掉多余的或者是不够的再多选一些,形成最终中贡士的人选。
经过了繁琐而又严谨的判卷之后,今年的主考官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发榜名单,一共301名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