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8 / 9)
如果您觉得我的解说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馆长再换人选。”
说着,她不给助理犹豫拒绝的机会,较劲似的抬手示意着身后玻璃墙里镶嵌的巨幅画作。
“那么,我们先从这幅《千里江山图》开始吧。”
作为陪伴了博物馆文物多年的修复师,周俊彤对这副画了若指掌。
她说:“这幅画长1191.5cm,宽51.5cm,以长卷形式,绘制青绿山水,将江河群山、渔船村落尽收画中。经过我们的鉴定,它虽然不是北宋王希孟绘制的真品,但纸质、用墨至少也是一八〇〇年左右的古董,属于清朝的临摹之作。”
文物的仿制品,因为年代久远,依旧成为了珍贵的古董。
周俊彤详细讲述了这幅画的景象、寓意,犹豫片刻,看了看钟应,才接着说道:“这张临摹画,按照博物馆记载,是当年沈先生送给贝卢先生的践行礼物。”
钟应平静看她,感受到周俊彤视线里充满了忐忑和求知欲。
清泠湖博物馆一别,她仿佛成熟内敛了许多,不会贸然吹捧贝卢和沈聆的伟大友谊,还会求证一般看向自己,等着钟应对她的说法给予认同或者反驳。
钟应确实见过这幅临摹画。
那是遗音雅社留存资料里的杂志,配图背景里清楚可见《千里江山图》深浅明晰的色泽,印在黑白纸页上。
他刚才驻足于青山绿水前,正是在思考:这画究竟是他见过的那张,还是贝卢另外找人描摹的。
现在,这幅画的来源确凿,他也没必要委婉。
他回应了周俊彤的等待,“这幅画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记录,是1937年。当时遗音雅社首演轰动清泠湖,《乐报》特地为他们撰写过专题报道,配用的照片就是遗音雅社成员,坐在这张清代临摹的《千里江山图》前,进行演奏。”
他声音温柔,阐述事实,“它本是沈家的藏品,和十弦雅韵一起失踪于1942年。既然琴是贝卢偷走的,我不信这画还能是沈先生送的。”
周俊彤听完,表情震惊了然。
她还没说什么,身边的助理竟怒不可遏,为贝卢发声!
“在你们父母都还没出生的时候,贝卢先生和沈聆已经是海洋无法隔绝的好朋友。如果不是他对沈先生情深义重,这座博物馆根本不会存放这张毫无价值的临摹画!”
助理趾高气扬,教训着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