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部分(3 / 6)
面子,躺在茅屋里敲着竹板,和着肚子的咕咕声哼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不知他是在想哪个相好的。
桥峰母亲便坐在床脚下抹眼泪,许桥峰是家里老大,那时也就十二三岁,带着年幼的弟妹,拿着破碗东家讨点,西家要点。回来后合在破锅里热热,与父母分着吃。好在城中从许家庄分支出来的许姓人家不少,也是看这长孙可怜,时常救济一二,倒也让这一大家子平安活到解放,没有冻死、饿死。解放后论成份,落个穷苦人家。政府出面安排,把桥峰他爸分在机械厂看大门,桥峰也进厂当了名学徒工,算是有了稳定的生活。
许桥峰是老实本份的人,话语不多。作为长子长孙,他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宠爱,幼时在乡里祠堂,也学过四书五经,倒也识文断字,出口成章。所以学起东西来总比别人快上几分,几年下来,连老师傅也自叹不如。
城里人常把他当成正反两面教材来教育自家孩子,反的教材是:不学好,看看桥峰家,再大个家也要败个精光。正面教材是:不要怕吃苦,看看人家桥峰,小时候讨饭饱一顿饥一顿。瞧他现在,市劳模!市革委主任都和他握手。就这样,桥峰出名了,成为浔阳城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许桥峰边拧着钢丝校平衡,边跟兴国解释操作细节、要求和注意事项,手把手教他。兴国倒真是想学,不为别的,就是想省下两个修车钱。不到两个小时,一部破车整的跟新的一样。
桥峰左看右瞧,对自己的活很是满意,咧着嘴跟兴国说:“你来试试。”
赵兴国骑着车在店门口遛一圈,高兴道:“不错,比以前轻快,多少钱?”
“让我算算,”桥峰心里默算一下:“两块六毛三分。小马,开票。”
他的徒弟,那位年轻的修车师傅拿着公社的收据跑过来。桥峰对他报价:“钢丝八根,刹车皮四个,轴承……”
小马飞快地记上,对着价目表一算,不多不少正好,不由叹道:“师傅你真神,还说一天书都没念过,这心算比谁都快。”
“少拍马屁。”桥峰笑骂:“把你嘴上功夫用在学技术上,比什么都强。”
小宝老远就看见爸爸站在车行门口,他挣脱婷婷的手,飞快地跑过来:“爸,给我带了什么好吃的?”
兴国乐呵呵地抱起儿子,狠狠地在他小脸上啃几口:“带了,带了。我这些日子不在家,你淘气没?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