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自我点评(2 / 4)
于心,这点小考验自然不在话下:“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经典: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其实就有借鉴杨广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意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意思。”
季恒举了这个例子,底下很多的同学都有不赞同之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如此脍炙人口的绝世之作,杨广那个暴君所作的诗歌怎么又可比性?可是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也知道,杨广这首诗确实在张若虚之前,而且读起来的时候,确实有那么点借鉴杨广前作的意味。
“如果说这首诗还不够直观的话,在温庭筠的《更漏子》里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等到了李清照的《声声慢》里面,就变成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里,就有陶公依依墟里烟的影子,这些其实都有着借鉴的影子在,也正是有了这些借鉴,才将我们中华的文化艺术一代代地拔高、一篇篇的传世之作得以流传下来。”
季恒的话音落下,教室里众多的学子都已经完全被镇住了,就连袁成刚都有些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毕竟能像季恒这样论古道今,如此自由从容的人,那是有多少的文化积淀在里面啊?
他们是高考恢复后第一届的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肯定是全国学子中的佼佼者,但是到底那十年中文化断层的厉害,即使他们刻苦勤奋、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在很多文化积累上、学识深度上,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而季恒,给他们展现了一种真正的文人风骨,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陈教授对季恒的回答非常的满意,忍不住询问了名字。
“我叫季恒。”季恒回答完毕之后,就坐了下来,没有看到陈教授脸上一闪而过的神色。
原来他就是季恒!
陈教授心里头喃喃道,他是拿到了他们中文系班上所有学生的综合分数的,一共三十七个人,最高分就是叫季恒的学生,看来能考到最高分,果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陈教授走上了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做起了自我介绍:“我叫陈文凯,你们可以叫我陈教授,老陈,陈老师都行,在我这里,我们既是师徒又是朋友,毕竟孔子都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你们也得教我一些年轻人会的东西呢!譬如刚刚,我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