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4 / 9)
旗号为非作歹的人。
一时间,胤礽收到许多对外戚的弹劾。
他看着折子上的诛心之语,不由疲惫。
这些弹劾又多少是真正正义的愤慨,又有多少是试探他对皇子的态度?
或许还有挑拨离间的成分吧。
无论杀多少人,无论灭多少族,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些尔虞我诈都不会消失。
前段时间大臣们忙了起来,他耳根清净了不少。临近年节,再多的活都得停下来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准备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等康熙回来商量。
胤礽仍旧很忙,大臣们却是闲了起来。一闲起来,他们就要内斗,还要挑拨他和皇子们内斗。
“汗阿玛,您什么时候回来。”胤礽看着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语。
以前康熙在的时候,虽然也无时无刻有算计,但胤礽处理这些算计的时候,并不是很疲惫。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做决定的是康熙的缘故。
胤礽虽给出了意见,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担最大责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压力小了许多。而且有康熙为他把关,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错是对。如果两人意见不统一,还能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和做决定是两回事,他多谋,康熙擅断。其实擅断的人远远比多谋的人厉害,更能当一个领导者。
胤礽试图把弟弟们和大臣们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后,他心中的压力也丝毫没有缓解。
因为最终,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现在没有康熙对他说“好”还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监国多次,但从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过决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参与政务,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时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后禀报康熙,由康熙拍板做决定。
哪怕几次“突发事件”,其实也无伤大雅,打完之后是留是放弃,也是康熙做决定。
胤礽现在才初次体会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权力,在于“做决定”、在于“承担责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决定,整个朝廷就会动起来。之后每件事是对是错,皇帝就要承担责任。
对权力欲重的人而言,这样纲常独断大权在握的感觉非常令人沉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