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5 / 9)
施粥。”
康熙道:“你和你的弟弟们要多累一些,这些事要你们亲自做,才有效果。还有,做好事要留名,把我们大清为何要做这些事都一五一十的说清楚。”
康熙说完,戏谑笑道:“朕记得你刚出海的时候,海外的人对华夏的印象都是冤大头。现在我们又要坐实这个冤大头的称呼了。”
胤禔失笑:“汗阿玛所言极是。”
……
京城中。胤礽看到康熙和胤禔新的书信时,长吁短叹了许久。
他都做好被人钉在耻辱柱上的准备了,怎么还能变成这样?
大清在海外变成了“代主施恩的仁慈上国”了?
康熙本人都被教皇亲自写进了新编的教典里,成为圣人了?
见游说停战没有效果,胤禔就带着阿哥们重新游说,让各国同意大清建立粥棚,以国王和大清的名义,对平民进行施粥。
这粥基本都是糠,很少米,有一点点苦涩的盐,还有大把的沙子。
老实说,非常难以下咽。
胤禔让会当地语言的人告诉平民们,大清这粥是故意的。
因为如果是正常的米面,如果不掺杂沙子,根本到不了他们口中腹中。
西方平民们喝着粥,却泪流满面,认为这些粥是他们喝过的最好喝的粥。
因为他们平时吃的就是酸涩、坚硬、难以下咽的黑面包。
有了土豆之后,他们才能勉强算是吃的“精细粮食”。
但土豆没有黑面包耐储存,抗饿,所以他们在没收成的时候,都是以黑面包为果腹主食。
他们看着大清人在碗里插了一根叫“筷子”的东西,然后拔掉筷子,把粥递给他们。
据说,这是大清国赈灾时的规矩。朝廷施粥必须筷子插入粥中不倒。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哪个贵族老爷这样对待过他们,他们都跪在地上感谢上帝。
胤禔懂很多国家的外语,方言也懂很多,所以他很无语。
他有点怀疑,自家汗阿玛的目的是否能达到。
这群人倒是感激涕零了,但他们感激的是他们的“主”,没人感激大清啊。
哦,他们其实也有念叨大清,但他们念叨的是他们的主派大清来拯救他们。
胤禔在心里骂了无数句。他就没见过这么离谱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