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4 / 6)
制定了挖渠疏溏的计划,谁让朝廷不批建水坝之事呢。
雨季一过,周寂年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八月,海啸淹没了空无一人的沿海村庄……
曾经的祖宅变成了海域,海东村的人才理解了知府大人的用苦良心。
坏事传千里,有了前面打油诗的在先,‘海东巨怪’和‘水淹海东’两件事让建州知府周寂年在江南一带,名声大噪。百姓都惊奇,这周寂年莫不是上神下凡?料事如神啊!
这回周寂年的奏贴再呈上去,终于被递到了庆元帝面前了。
九月七日,京城宫内,金顶红门,三十几个朝廷官员整齐站立,殿前台阶中间,雕刻两条金龙,再上方,就是雕龙宝座,上面坐着大庆帝王,庆元帝。
庆元帝就建州报汛一事,在早朝的时候和大臣们商议对策。
就算是朝廷命官,也还是有抬杠选手,大家都在思考对策,偏有那钻牛角尖的,从队列出来,开始抬杠。
王显:“臣有疑问。”
庆元帝用右臂撑着,倚靠龙座,左手一挥,太监大总管扯着嗓子喊:“允报~”
“建州知府奏贴用词之严重,又称无一人伤亡,自相矛盾,有欺君之意!”
历朝历代,灾情和地方官员的政绩是直接挂钩的,所以常有谎报灾情,甚至瞒报伤亡人数的情况,一旦发生,延误救灾进度,那得掉脑袋的。
庆元帝眯了眯眼,看向刚从建州回来的江南巡抚,“你说。”
江南巡抚是个老油条,不慌不乱,出列禀报:“微臣巡至建州,并无异常。周知府所奏,洪水淹没村庄,确有蹊跷……不过江南烟雨,确实雨不停歇,海水涨位也属实。”
他这话还是给自己找了条退路,小聪明是有,就是不用再正途。
不过有这等昏官,当然也有干人事的清官。
好比礼部尚书,管全国学府和科举,站出来说了一番中肯的话,“建州知府周寂年,乃庆元三十八年越州府解元。因解题优秀,一篇《务农策》而被吏部择优放官,如此优秀,不太可能谎报汛情。”
吏部被点了名,吏部尚书也只好向前一步走,一脚趟进浑水。
“这周寂年是微臣特批,不过他确有真才实干,初任建州府南渔县县令一职,短短一年内,南渔县就从最穷成为建州府最富的县城,任职第二年,也就是去年九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