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6 / 9)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一穗传”的方法来育种。
便是选取明显优质的稻穗麦穗,通过它来繁殖,这种方法即使在暖房控制温度,也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但能被后世康熙皇帝推广的,自然是极为可行的方法。
纪炀去了官服外衣,绑起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