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4 / 5)
文词卓越之人,这人傅山被推了,却死活不肯进京,那叫一个能折腾。
以病拒绝参加考试,在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不叩头谢恩,差点把他们家汗阿玛气个半死。
但是生气也没办法,要笼络人心,就得憋着任他们撒野,不光不能降罪,还要表现人君的大度,要优礼处士,于是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老爷子回到山西之后,不少地方官都去拜访,不过人家不光对皇帝摆脸色,对地方官一样爱答不理,别人称呼他“内阁尚书”,他自称为民,把那些地方官尴尬的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直到现在,傅老爷子还是和官府势同水火,简直就是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太子没打算从傅山身上下手,老爷子年纪大了,万一不小心戳到他痛处再把人气出好歹,最后挨骂的还是他,机智如他,直接请了老爷子的长子傅眉当书院的山长。
山西人不乐意家里的孩子进学堂,一方面是商贾之风盛行,另一方面就是这地方穷,有钱人不乐意送孩子学习,穷人又交不起束脩,于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穷。
那些隐居的大佬们也不会送孩子去乡里县里的学堂,不管什么时候,读书人都有自视甚高的毛病,如果在京城,国子监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教导,他们可以把孩子送过去,现在把孩子送到国子监就是政治不正确,送到乡里县里的学堂,那些夫子还没他们自己有本事,不如自己来教。
总之就是,越教不出好学生,书院越没落,书院越没落,就越教不出好学生。
官员的考核和所治之地考中秀才举人的人数有关,山西这边的官一直拿不到政绩,自然也越来越不上心,所以在太子提出要在五台山建立书院的时候,鄂伦岱还没有发话,官场上下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
甚至怕太子爷寻不到合适的地方,另外找了一大片比之前定下的地方还要好的地皮来供太子折腾。
太子爷也不全是自掏腰包,书院不只买地皮盖房子花钱,后续投入更多,于是,机智的太子殿下在房子没盖好的时候就让人弄了块巨大的石碑,把他和鄂伦岱的名字还有他们捐赠了多少钱写上去立在五台山脚下,让所有到五台山礼佛的人都知道,太子殿下和巡抚大人自掏腰包,要在五台山建书院,要为山西的学子做贡献,收徒不要束脩,只看资质和意志力。
这年头,干哪一行都要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