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6 / 12)
龄,房相说或许他们只擅长明经?
房玄龄眉头一皱,这是怎么了?作为阅卷官,怎么能一惊一乍的?
那阅卷官自知失礼,有些不好意思的站了起来,将手上的考卷递给了过去,“房相请看此人的诗词。”
房玄龄接过考卷,疑惑地看向诗词部分,这一看不由得老脸一红,他刚才说别人只擅长明经?
不,一定不是他说的,脸怎么火辣辣的。
周围的人也围了过来,只见考卷上有一首诗。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
诗句之优美,让人心旷神怡,这是一首能传世的诗词,他们居然看到了如此优美的一首诗,可以说这一首诗一出,这学生恐怕要名传长安,天下皆知了。
房玄龄也是一震,这是他除了在当初的徐家子身上看到过有如此诗才的又一人,可惜徐家子长大了反而不写诗了,甚是遗憾。
“此人明经满分,诗词又如此惊世骇俗,要是他的实策上佳,今年能拔得头筹也说不定。”
头筹,既是状元,没想到阅卷的考官居然对这学生有如此高的评价,但光凭这首诗的确值得了。
哪怕是房玄龄也点点头,“的确如此,就不知他的实策如何”
对于可能就是这一届科举状元的人,阅卷官还是特别感兴趣的,一群人围了过来,将考卷翻到实策部分看了起来。
才一会,房玄龄整个人都震了一下,原本稳重的房相满脸激动了起来,“状元,状元,这一定是这一届的状元。”
这实策写得,别说是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朝政的考生,就算是朝廷上的一些经验丰富的官员,都未必能写得有他好,当然写得好的实策,房玄龄不知道看过了多少,他这么激动的原因,关键是这份实策它能作为朝廷的政策实施起来,有利于大唐啊。
但房玄龄的话一出,就有一个阅卷官的声音大声打断,“房相且慢。”
说话的人声音都有些抖,手上同样拿着一份考卷,正是那份字迹清秀,如同女子,明经同样满分的那份考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