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食国灭(3 / 12)
伯帝国的瓦解,并非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源于内部,底层民众的反抗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
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一样,当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只能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三十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
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这种等级差异,直接导致了封建主与底层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在原本的历史上,进入9世纪之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最终在公元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国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
公元869年,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