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失忆症研究(4 / 5)
备良好的记忆功能。事实上,一个人五岁以前的经历基本上不会在他成年后的大脑中留下任何痕迹。至于六至十岁的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也是模糊和不稳定的。即使是当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记忆丢失的现象。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儿童时期离开原先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儿童特有的好奇心会使得在新环境中发生的一切大量占据记忆空间,从而冲淡以前经历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的印象。”
是的,这就是罗飞在寻找的东西,而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他还需要更加全面的内容。
这段文字下的标注线是用中等粗细的黑色钢笔划出的波浪状条纹。罗飞打起精神,在全书范围内寻找具有相同标记的文字。很快,他又发现了以下几段:
“记忆从本质上来说是某种生理化学反应在人的大脑皮层中留下了痕迹。因此只要大脑皮层接受到了刺激,记忆的出现和遗失也可能脱离事实的存在而发生。比如在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时,人们可能在记忆中留下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同样,也又可能将一些原本存有深刻印象的记忆丢失。掌握催眠技术的人甚至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一个思维正常者的日常行为。通常来说,意志薄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尤其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
“对于失忆现象的产生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的大脑皮层就好比一个个微小的存储仓库,相关的记忆如同货物一般在这些仓库中被有序安置。但有时新近发生的记忆会被错误地安置到已经存有‘货物’的‘仓库’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原有的记忆便会消失。实际上,这种记忆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新近发生的记忆在冲突中并非总是占有优势。一些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印痕的古老记忆是很难被取代的,不过这样的记忆单元是很少见的,通常只是一两个场景式的片断。如果与之相关联的记忆消失了,那么这些片断往往就失去了逻辑上的意义。”
“记忆片断的学说在今年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很多心理病症的患者深受这种记忆片断的困扰。他们脑海中经常出现某个场景,这个场景让他们困惑甚至恐惧,但他们却不明白该场景的实际意义,因为与之相关的一些记忆已经丢失了。但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造成的影响却仍然存在,很多人会因此患上强迫症,或产生某种无法解释的心理痼疾,这令得他们非常苦恼。他们往往会渴望找回那些失去的记忆,但这种寻求是盲目的,因为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