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无用之用与难得糊涂(2 / 3)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看出问题所在了
是不是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地结果。换一个价值观来看待问题,结果就不一样了,无用就变成了有用。
因此我们引申到人身上来。试问一下我们是不是一个有用之人呢还是一个无用之人呢
一样地道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也许我们是一个有用之人。也许我们是一个无用之人。
因此我们再来引申一下儒家和世人都批评道家思想是消极、无为、避世等等,那么是不是真的呢还是一家之言呢
何况事实并不是这样地,道家思想并不消极,而是被学术奸细和世人错解、误解了。
不管是儒家以及世人是不是错解、误解,站在儒家自身的角度上,认为道家是消极无为等等,就跟世人看待那两棵无用的树一样,是从木质的角度来看的。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是“无用”了。而是大有用
因此我们看出来了,儒家与道家在认知角度上、价值观上存在着区别的。所以看待问题的结果就不同。
就跟难得糊涂一样,有时候,糊涂一下反而海阔天空。既然这样糊涂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有时糊涂一下就能面对面前不好处理的事情了,糊涂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难得糊涂永远不止上面所举的例子。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难得糊涂的事例。
既然糊涂一下有好处,能够解决面前的难题,我们为何要一味地聪明呢
回归正题既然价值观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就没有“无用”与“有用”一说。从这个角度、价值观认为无用,从那个角度、价值观认为有用,所以就没有必要纠结有用与无用了,怎么有利于我们生存,我们就怎么生活吧
当有用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有用之人。当无用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无用之人吧
在人间世的后面,庄子又举了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有用与无用。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它的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
应该地人应该是死路一条了吧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给人缝衣、浆洗衣服,足够糊口度日;他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