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横生枝节(2 / 5)
老蒋其实不大相信孙玉民会如此光明正大地“通共”,可是戴笠他们的言之凿凿,和自己本性的多疑,让他不由得又开始摇摆起来。
“你们说玉民把女儿送去了霍山,除去你派去潜伏在那边的卧底的片面之言外,还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吗?”长沙的事情还枥枥在目,即使是现在有了疑惑,老蒋还是谨慎地问了一句。
其实也由不得他不慎重,湖南战事正如火如荼,除去孙玉民部重创了西路日军外,其余的国军一路败退,简直是把老蒋的脸都丢尽了,连同盟国的盟友都在指责他和重庆政府,如果现在还对唯一能震慑日军的将领横加罪名,将要面对多大的国内外压力,老蒋想想都觉得心有余悸。
这个时间段里,由于豫中会战的惨败,而后又是长沙会战国军部队的全面溃败,同盟国首脑特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老蒋信心尽失,他甚至提出将中国军队交于美军远东总指挥官史迪威将军来指挥。
老蒋既不敢断然拒绝罗斯福的这一想法,因为毕竟还要靠着美国政府的军事援助和贷款,又不愿意把中国政府抗击日寇侵略的大业交由一个外国人来完成,更不愿意把对国军部队的完全控制权拱手相让,哪怕是这人并不会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产生大的影响。老蒋本来就生性多疑,在某些方面也有些忧郁寡断,但对于核心利益,他却是寸步不让,在得知罗斯福的这个意向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余于此不外拒绝、接受与缓和之三种方针,以为应付之道,后来决心以缓和处之。”
当夜,他就召集了何应钦等一干之腹重臣商议之后,老蒋绝定实行商议过后的决议,那就是无限期、想方设法地拖延。他致电回复罗斯福表示此事要有一个准备时期,毕竟牵涉众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做就做的。同时,老蒋又致电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电文上说:中国战局并未像阁下在各地所得报告上所说的危险与绝望,余当能以今后之事实,表现证明!”
老蒋的这两封电报,一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延缓决心,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他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到了衡阳之战上。可现在,仗还未打完,戴笠又弄出来个孙玉民通共的事情,这让他如何不头疼和心烦,又如何让他不慎重再慎重?
罗斯福提出的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史迪威,是因为中国战场上的战局危机而提出,老蒋当然明白,此事能否拖缓下去,并不取决于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取决于战局能否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而这个突破目前只能寄希望于湖南的战事,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