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4 / 5)
自个儿过呢,五个儿子,老五还没结婚,剩下的四个,就老大在身边儿,老二在一千多里地之外的大城市打工,老五投奔他二哥去了。老三在老丈人家的酒坊,老四跟老三在一个屯儿。
接过来,两个老人有个伴儿,三姨也不至于老无所依了。明子爹也不住自个儿住在农村,子女还不放心,回去陪着住又方便。这样大家都方便,不是挺好嘛。
大哥考虑了几天,觉得把三姨接过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当然是自个儿亲姨,不生份。坏处就是一但两位老人相处不好,那就是麻烦事儿。陌生人吧,还能送走,亲姨,怎么送走?请神容易送神难。
大哥下不了决心,招集了姐弟们聚在一起商量。大姐第一个反对,说谁也不能代替明子娘的位置。
“姐,不是说谁代替婶儿的位置,咱们得向前看,现在实际的问题摆在这儿呢。你说咋整,叔非得待在老屯,不在城里住。我们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两孩子一个上开学上初中了,一个上四年级了,走不了。实际我也想叔能留在城里,帮着接一接孩子,我们也放心,那他不干啊,咋整?”大哥也愁得不行。
“是,咱也不能强迫叔留在城里嘛,这也不是强迫的事儿啊,他有腿有脚的,咱能留得住吗?不行还是我们回去吧,让小雪儿跟着她妈上学,反正就是小学,在哪上都一样儿,初中以后再回来上吧。”小文哥也挺愁,年轻人当然更愿意在城里住,什么都方便,回农村早都不习惯了,可是他们当儿子的,能咋办。
“你们回去了也是那么回事儿,我看咱叔那意思,也是想找个老伴儿,他就是这几年太孤独了,婶儿这一走,对他打击也不小,爷爷再一走,就剩他自个儿了,我平时看着他总低头儿坐着,发呆。咱们当儿子的再怎么陪着,那也不一样儿。”二姐心思细,观察得仔细。
“二姐的话也在理,要不咱们问问叔自个吧?看看他是啥意思?”明子觉得二姐说的很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明子爹事儿多,他可能就是太孤独了,才想着回农村去种种菜园子找点儿事儿干,还有老屯毕竟住了一辈子了,环境也熟悉,不用像城里似的,谁谁都不认识。她在市里也见听过不少农村被子女接里城的老人报怨城里住不习惯,很多只要身体还能行,都还是更愿意回农村去的。就像她家里看孩子的王婶儿,都一直在说,等可心儿和小龙儿上学了,她就要回老家了,不在城里待,不习惯。
三姐和老姐没发表意见,她俩光听着,咋的都行,没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