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立说(8 / 18)
选择的就是《孟子》与《荀子》。这是有原因的,这时候孟荀二人地位很高,但只是孔夫子后面两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石坚凭借现在的名声也可以力压一头。如果在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后,哼哼,动一动看!那时候孟子就成了亚圣了。石坚一动,很危险。
对于《孟子》,石坚还是持一种赞赏态度的。他提出了人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也就是后来的仁义礼智的萌芽与根本。树立了一种优秀的道德标准。特别是他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石坚很赞赏。如果将君权限制,就是出了一个昏君,造成的危害也不会很大。
可也有不好的一面。如四书中的《中庸》,大约是朱熹让老韩同志吓怕了,怯懦才将这篇文章列为四书。可这种中庸却害得中国不浅。什么叫中庸,演变到最后为和、忍、内敛与不作为。《孟子》也是如此,开篇第一章《梁惠王》就说道: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也是一些大臣攻击石坚的理论依据,说石坚教化天下百姓驱之以利。难道当真如此?仁义那是道德的规范,利是动力的源泉。如何老百姓连饭也吃不饱,甚至卖儿卖女,谈仁义!特别这让后来的中国人变化成对外国仁政,你攻占我们国家领土,抗议,外交声明,不能占,这是我们的地方。人家理你么?然后对内百姓却是十分地残忍。
这也是一个互相对立融合的平衡。不能不谈利,但用仁义约束,不能让它离了谱,而使大家全部急功近利。还要明白对什么对象施行仁政,不能弄错了。
石坚没有主动攻击孟子对与错。而将孟子与荀子的话对立起来辨证。以其矛攻其盾。互相辨证论述,但在其中贯通了他的平衡论点。孟子说性善论,荀子说性恶论,用这个矛盾点辨斥。石坚将房门一关,洋洋散散地写了几万言后,交给这些大儒。让他们完善补充。最后发布天下。
现在修经史子集,还有一门好处。一直以来,统治者是要求百姓无为而治,什么无为,什么清静,就是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