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地府番外二·《安史之乱》电影(7 / 13)
——
攻潼关西进长安受挫后,安禄山并没有特别坚持一鼓作气,集中所有力量去攻打潼关,反而先在洛阳称帝,甚至还分兵东掠(主要是东掠还不太顺利,手下将领还被嘎掉了)。
这其实就给了朝廷绝大的反击机会!
到这儿,诸多懂战略军事的帝王将相们都眼前一亮:敌人的错误就是己方胜利的契机——
长安犹在,帝王犹在,而敌人却锐气已减甚至遭遇了兵败,正该趁此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尽快平叛!
然而接下来,他们就看到了李隆基的操作。
李隆基派去封、高二人军中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因二将不肯奉承听从于他(不肯听他的瞎指挥),回长安面圣时就奏‘封常清高仙芝二人故意弃地败走’更诬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
李隆基闻言大怒,下旨斩杀二人。
当电影演到李隆基“敕发军中,立斩高仙芝封常清’的片段时,所有方才还在讨论如何守潼关、如何调动各道军队更高效的帝王将相们,霎时震惊愤怒到瞠目。
杀掉了……
杀掉了!
临阵杀将!而且还是听信一位宦官监军的谣言连杀镇守潼关的二将!
二凤皇帝他不能明白:这愚蠢的究竟从何而来?!
作为曾祖父,他生前未见过雉奴的幼子殷王旦,因此他下意识先看向
李隆基的祖父李治,然后很快摇了摇头,不,雉奴为帝期间用李勣、苏定方、刘仁轨等人皆无所疑。
目光又落在儿子身侧的武皇,很快也在心底否定:这遗传也不能说是来源于她。
武皇执政期间事他是在地下亲眼所见,在军事上,武皇曾下过一道旨意废除监军:“古者名君遣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比闻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责其有功!”[2]
作为皇帝,既然派遣了将领,就应该是信得过诸事托付之。若再跟个御史(对,还不是太监,而是正经御史监军),岂不是制约牵绊?
于是武皇的态度,大致就概括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且不要外行指挥内行!
太宗皇帝看过这两位,实在找不出什么遗传的缘故,让李隆基干出这件事来!
画面一转,敕令到达军中。
接下来观影壁前诸魂肃穆一片,停止了所有对李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